七月的三湘大地万物葱茏,已经进入小暑节气,平江——这一远近闻名的将军县青山如海、风景如画。
车辆驶出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,穿过蜿蜒起伏的乡村山路,纡回于郁郁郁葱葱的稻田,在平江县加义镇丽江村的一个小山坡上,绿树掩映之下,一栋红墙黑瓦的二层小楼出现在眼前,这就是喻杰故居——湖南省“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”。
喻杰(1902-1989)是著名的革命前辈,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粮食部副部长、商业部副部长、中央监察委员会驻财政部监察组组长等重要职务。1970年初,喻杰主动退出领导岗位,经周恩来总理批准,回到家乡平江县丽江村安家落户。离休后,喻杰不以革命功臣自居,不顾年事已高,与基层干部一起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,封山育林,发展生产,建设家乡。他严于自律,清正廉洁,从来不利用职务和影响为自己和后代谋取不正当利益,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纯洁本色,受到当地群众的极大尊重。
正值党纪学习教育期间,到喻杰故居学习先进事迹、对照检验学习教育成果,不断强化纪律意识、加强自我约束、提高免疫能力,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,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事业在湖南的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,正当其时。
喻杰故居入口处,矗立着一个由镰刀锤头组成的硕大党徽,鲜红的颜色烘托出庄严、肃穆、热烈的氛围,党徽下方是一块黑色的石基,上面镌刻着金色的《入党誓词》。站在党徽前,面对入党誓词,一个个党员把拳头举过肩膀,一张张充满敬意的面孔、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词无不传达出奋斗的激情与肩负的使命。
故居老屋设有“喻杰同志事迹展览馆”,按照喻杰生平,以其参加革命、经济建设、情归故里、老而有为等为主题,以图片辅以文字说明,还配有大量的文物实物和史料,全面展现了喻杰心系家国、高风亮节、清正廉洁的事迹。喻杰生前住过的房间里,老式木床、衣柜、桌椅等陈设依旧,原材料都是普通木材或竹子。老式书桌上摆着台灯、煤油灯、笔筒和带时钟的收音机等原来的老物件,回忆着过去的故事,记录着时代的变迁。
一路聆听、观看、学习,由未知到了解、陌生到熟悉、感受到感动,带给人们由衷的敬意与深深的思考。
廉洁的本色。故居前面绿草如茵的花坛中,竖立着一个深红色的、高约2米的 “廉”字,正是喻杰廉洁本色的真实写照。据介绍,1950年至1954年,喻杰先后担任西北贸易部部长、国家粮食部副部长。大儿子两次找他安排工作,喻杰都没有答应,要求儿子安心留在农村,参加生产劳动。小儿子和大孙子从小在北京读书,中学毕业后,喻杰把他们都送回老家务农。喻杰回乡后,为了减轻国家负担,他主动放弃干部待遇,把工资、积蓄捐给村里搞建设,救济贫困户,自己布衣素食,亲事农耕。平江县委党校一位副教授谈到,喻杰有次巡查中发现3根竹笋不见了,原来是村党支书背着他作出“特殊”决定,让人采了给喻杰尝鲜。喻杰不仅自己掏钱,还照章罚款,并告诫村干部,以后谁违章就罚谁,任何人不得搞特殊化。
奋斗的身影。如果说廉洁奉公是喻杰对自己的基本要求,那么为人民服务、为家乡人民造福更是他老而有为的更大追求。喻杰故居前护坡的一面挡土墙上,刻有一块浮雕,内容是“喻杰勘河修电站”。图中,飞流直下的山溪水被高高筑起的拦河坝截住,冲击着水轮机和发电机组发电,然后平缓地流向下游。喻杰回乡后,捐出多年积蓄1.4万多元,带领村民先后修建了6座小水电站,当地村民第一次用上了照明电,同时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水患和灌溉难题。他还带领丽江村民垦荒植树、兴修水利、建设学校、救济贫民。喻杰全心全意为农民办实事,给农民带来光明和幸福,当地老百姓交口称赞他是“真正的共产党人”“实在的人民公仆”“农民的大恩人”。
铁人的风采。故居前面的小广场上排列了一组“廉洁小故事”。令人惊喜的是:其中有一个石油人熟悉的身影——铁人王进喜。照片是王进喜在泥浆池中用身体搅动泥浆,旁边一段文字是: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。说的是大庆石油会战初期,粮食定量低,职工们吃不饱,王进喜就叫老伴儿把玉米面炒好,装在袋子里带在身边,走到哪,遇上开饭时间,抓把炒面用开水冲一缸子,就是一顿饭。有时干粮袋没在身边,他就借故离开,饿上一顿,从不吃井队的饭菜。对王进喜来说,饿上一两顿是常有的事。他同母亲给全家定了一条规矩:“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!”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,中国石油通过各种方式举行了纪念活动。作为工作在湖南的中国石油天然气人,我们在学习湖南人民革命先烈同时,始终秉承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,在助力湖南人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。而在喻杰故居重新学习铁人王进喜的事迹,更感亲切和振奋。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走出喻杰故居转身回望,艳阳高照、清风徐徐,故居在山坡绿树的衬托下更显朴实、坚毅,犹如一位清正廉洁、鞠躬尽瘁而初心不改的老人,深情地诉说着对这片土地、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的无限热爱。
湖南公司 任孟
责任编辑 马梦琪